| 逆流而上 | | | 在逆境里成长 第一节 | |
在逆境里成长 第一节 童年,家境小康。我是独子,一家三口住 在上海的南市,堪称豪华的“石库门”房屋, 独门独院二层楼。 那年,小学五年级,中日战争爆发,烽火 迅速直扑上海。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,父亲毅 然从军,失去讯息。就在日军攻陷上海的前夕 ,体弱多病的母亲,带了幼小的我,只带了最 简单的行李,仓皇逃进了法租界。 无数无数的难民,涌向租界,租界宣布关 闭,绝大多数的难民,被挡之于外,我们能够 顺利进入,已经十分幸运,更何况还能租到一 间“亭子间”,作为栖身之处。 “亭子间”只可容纳二张最小最狭的床铺 ,没有厕所,床边放个有盖的“马桶”(木桶 ,大小便用),每天凌晨,有水肥车来到巷口 ,主妇们纷纷“拎”(拿)着马桶、去倒马桶 ,并在巷口洗刷。也许你不能想象这是怎样的 景象,如果你看过“康熙帝国”连续剧,其中 容妃被打入冷宫,每天洗刷马桶的情形类似。 母亲本来瘦弱,搬进“亭子间”后,气喘 大发,往往一两个星期,不能平躺,只能坐着 ,十分痛苦。但是,每天凌晨,只要听到水肥 车的那声吆喝,她必起床,拎着马桶下楼。这 种影像深深镂刻心头,至今想来,犹觉心酸。 | 有一次,母亲实在喘得太厉害了,邻居请 来了一位西医,打了一针,气喘立刻平息,马 上可以平躺下去。幼年的我,看得目瞪口呆, 心想,这种针真灵,以后母亲再发病,只要请 医生来打这种针。但是,我们如此贫穷,怎么 能再请得起医生?我偷偷地把针液空瓶留下, 告诉妈妈说,下次我来替你打针。 果然这一天来到,母亲说:“看样子只好 请你做一次小医师了!”我去药房买来了针筒 、消毒的酒精灯以及针液等,模仿医师的动作 做好准备,但两手发抖,怎么也不敢下手。毕 竟我只是个五年级的孩子啊!母亲说:“如果 你不打,我活不过今天,你打,最多打得不好 ,痛些,流些血,我不在乎啊!”我实在舍不 得相依为命的母亲“活不过今天”!勇敢地把 针扎进母亲的肌肉。好奇妙,母亲的气喘平息 了。我对母亲说我长大以后要做医生,看病打 针,不收钱,或收一点点钱。我恨那个医师, 出诊费为什么如此昂贵。以后我常常为母亲打 针,“技术”愈来愈进步。 父亲终于回家了,沮丧极了。报国未成, 白手起家所撑起的事业,毁于一旦,又找不到 工作,整天忧伤。 这个家,被愁云惨雾压得透不过气来。 |
|